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国家老年疾病研究中心

交流/合作

科研培训

2021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老年麻醉临床技术新进展培训班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09-09
字号:+-14
浏览次数:

  2021年9月6日到8日,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学组、国家老年麻醉联盟(NAGA)主办,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手术科承办的“2021年老年麻醉临床技术新进展培训班(2021-18-01-006国)”在京成功举办。学习班邀请到了来自包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内的一系列在老年危重领域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为学员们就老年危重患者的术前评估、术中维持、术后管理等一系列临床麻醉中的常见又重要的问题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知识更新和病例讨论。培训班课程讲解深入浅出,临床观摩贴近实际,让各位学员耳目一新,获益匪浅。

1.jpg

学习班开班合影

2.jpg

肖玮副主任医师主持学习班开班仪式

  课程开始,首先由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王东信教授带来题为“《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管理指导意见(2020版)》之术后管理”的讲座。在讲座中,王东信教授主要强调了术后镇痛、谵妄预防以及防治肺部并发症在术后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在术后镇痛中,他通过包括系统回顾、随机对照研究以及荟萃分析在内的一系列证据强调了硬膜外镇痛对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管理的重要意义。而对于胸部手术,神经阻滞镇痛对患者的转归影响与硬膜外镇痛类似。随后他强调了多模式镇痛的重要意义。对于谵妄防治而言,硬膜外镇痛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较为有效,而神经阻滞镇痛可能有效。使用右美托咪定进行患者自控镇痛(PCA)可能对预后有所帮助。对于术后肺部并发症而言,ARISCAT(加泰罗尼亚外科手术患者呼吸风险评估)模型可以帮助识别高危患者、预防性使用支气管舒张药物可能对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有益。而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和及时拮抗残存的肌松药物作用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随后,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麻醉学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天龙教授进行题为“《中国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20版)》理论体系与临床实践解读”的讲座。在讲座中,王天龙教授首先重点强调了老年患者围术期管理中对术前综合评估、术中管理以及术后管理中对麻醉医师的主要要求。随后,他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围手术期多学科团队为例指出多学科参与、多维度评估与干预所出现的长期生活质量改善是老年患者围术期管理的目标,是围术期老年医学努力的重要方向。在术中管理部分,除外传统的风险-收益评估外,他重点提到术前脏器储备功能越差,麻醉方法选择的优劣性影响会越大。而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还不能判定老年患者麻醉方法选择的优劣性。然而在麻醉监测方面,已有少量证据提示多模式脑监测、意识伤害指数(IOC1/2)监测能够显著减低术后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此外,低阿片类麻醉药物管理以及目标导向液体管理均提示对老年患者术后转归有益。在术后管理中,他强调了血气分析、全导心电图、经胸超声检查以及心梗三项检查对发生在术后恢复室中的常见并发症处理的重要指导意义。此外,他也提到了急性术后镇痛管理的重要性。最后,他提到老年患者的管理对不同患者而言不能千篇一律。麻醉医生应当依据具体手术要求、患者病理生理状态制定个体化的麻醉方法。

3.jpg

王天龙教授对《中国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20版)》理论体系与临床实践进行专家解读

4.jpg

王天龙教授回答学员提问

  在短暂的午休后,下午的课程同样精彩。首先由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李民教授带来题为“《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多学科脑健康共识》解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围术期管理”的知识讲座。在讲座中,她首先提到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老年患者围术期管理以及术后并发症中的常见性和严重性;同时她也提到现有文献可能显著低估了老年患者中卒中的真实发生率。随后,她分别从术前(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术中(术中血压异常、术中血糖异常、房颤等因素)以及术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失血、高血糖等因素)三个方面对围术期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了阐述。通过术前评估、术前优化、术中管理和术后处理,她强调了如何有效减少围手术期缺血性脑病的发生率并对其进行干预。最后,她同样强调了对老年患者而言个体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5.jpg

李民教授进行“《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多学科脑健康共识》解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围术期管理”知识讲座

  随后,由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薛纪秀教授带来题为《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非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管理策略和风险评估》的病例讨论。在讲座开始,她首先给出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严格定义,随后她以四个病例的麻醉管理为例阐述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非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管理策略。在讲座中她重点提到,对于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行非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而言,管理的核心是血压和手术时机的选择。麻醉管理前需要格外注意存在的短暂性脑缺血(TIA)的发作。TIA在临床实践中较为常见,往往并不会造成持久性的脑功能损害,但却是脑梗死的先兆、前驱症状。麻醉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格外重视。

6.jpg

薛纪秀教授进行病例讨论分享

  短暂茶歇后,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兰飞副主任医师进行题为《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在老年患者髋、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及病例分享》的病例讨论。在病例讨论中,他首先讲述了老年患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以及快速外科康复(ERAS)在其中的应用。随后他通过一例行右侧半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和一例行单髁置换术的病例进行了病例介绍讨论。同时,他也提到了术后镇痛的重要作用。最后,他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并提供了教学视频,方便学员们自主温习掌握。

7.jpg

兰飞副主任医师进行病例讨论分享

  最后,由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赵磊教授以题为《BIS监测下的精准麻醉管理在疑难危重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的病例讨论来结束第一天的课程。在病例讨论中,赵磊教授首先强调了BIS监测的要素,而这些要素在临床麻醉管理中较容易被麻醉医师所忽视。随后,他引入了精准医学和麻醉深度监测的意义。精确的麻醉深度监测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尤其是术后谵妄(POD)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然而,他同样提到BIS监测并不能够完全预防术中知晓。因此BIS监测提供的数据依然需要结合其他生理指标进行综合判定。老年患者中BIS数值相比于成年患者而言可能偏低,因此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应当个体化麻醉管理以尽可能优化每位患者的获益。最后他提到,最适麻醉深度对于每一个具体患者而言可能并不一致。因此个体化的麻醉管理对于老年危重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8.jpg

赵磊教授进行病例讨论分享

  第二天的课程同样精彩。在上午临床观摩后,下午首先由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肖玮副主任医师进行题为《合并脆弱脑功能老年患者的麻醉管理与术中监测》的病例讨论。在病例讨论中,她首先讲述了脆弱脑功能的定义与分类,进一步阐述了缺血性脑部疾病和病理性大脑变性两类脆弱脑功能患者麻醉管理:其中术前评估主要强调围术期卒中风险及术前脑部疾病相关药物的调整和使用要点;术中强调满足外科麻醉水平前提下优先使用神经阻滞技术并建议常规监测麻醉深度,维持血氧供需平衡;同时,她也提出了合适有效术后镇痛的重要性。随后介绍了几种术中脑功能监护指标(TCD、EEG、BIS、NIRS、脑电意识指数及伤害敏感指数)的特点及应用。

9.jpg

王天龙教授解答临床观摩中的学员提问

10.jpg

肖玮副主任医师进行病例讨论分享

  随后,由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冯雪辛副主任医师为学员带来《老年患者急腹症的围术期管理》的病例讨论。首先,他以一例高龄可疑结肠癌的急腹症患者的实际麻醉管理病例为例,详细阐述了老年患者急腹症围术期麻醉管理策略。术前做好充分评估和充足准备,并建议在全麻诱导时充分权衡快速顺序诱导和清醒插管技术的利弊,应综合考虑相应麻醉技术熟练度、插管难易情况、患者配合情况等。同时阐述了脓毒症的定义及危险因素,强调术中应尽量选择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的麻醉药并充分抗应激镇痛保温稳循环:建议老年患者、肿瘤患者麻醉维持期优先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以改善患者预后;建议脓毒症患者不用羟乙基淀粉扩容可采用白蛋白以改善术前低蛋白血症;还建议肿瘤患者大出血但尚能维持全身基本氧供需平衡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异体血输注以避免增加肿瘤复发率。最后他也提出了低阿片剂量的多模式镇痛方法,可采用结合术后手术切口的局部浸润阻滞方式镇痛。这一病例为学员们以后对此类患者的麻醉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11.jpg

冯雪辛副主任医师进行病例讨论分享

  接下来,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冯华副主任医师带来了题为《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行椎体转移癌切除术的麻醉一例》的病例讨论。在病例讨论中,她先对一例肾透明细胞癌多器官组织转移合并冠心病及其它多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了多学科会诊报告和多角度术前麻醉风险评估(ASA分级、ARISCAT、Caprini评估量表、谵妄风险因素),对术中麻醉管理进行了讨论分析。随后阐述了冠心病人行非心脏手术的围术期管理策略,她提出了在此类手术麻醉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选择合适手术时机和术中精确监测各个参数(尤其是反映心肌缺血参数)并做出及时准确处理。

12.jpg

冯华副主任医师进行病例讨论分享

  短暂茶歇后,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徐娜博士也带来了一例病例讨论:《行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老年患者的麻醉管理》。在此病例讨论中,她首先通过一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病例对麻醉风险评估、管理策略和术后转归进行了讨论和分析。随后从术式选择、干预时机、麻醉选择以及术中管理四个方面进一步阐述。她提出了虽然专家共识认为高龄患者(70岁及以上者),行CEA比CAS预后可能更好,但是目前的研究未表明二者预后有明显差异。她提出采用复合模式术中监测,并建议术毕应尽早平稳拔管以利于神经功能评估,但也强调心肺脑功能不佳者拔管需谨慎。

13.jpg

徐娜博士进行病例讨论分享

  最后,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马艳辉副主任医师以题为《老年脆弱心脑功能患者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麻醉管理》的病例讨论结束了第二天的课程。在病例讨论中,他首先介绍了一例肺占位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缺血性脑疾病的患者的病例情况及会诊结果。随后,他详细地阐述了实际麻醉管理措施和术后转归,进一步讨论分析了该病例所涉及相关知识,强调了冠心病病人行非心脏手术的核心管理要点是确保心肌氧供不低于心肌氧耗,并注意加强脑功能和血流监测。最后,他提到麻醉学是围术期医学,需要平衡病人与病情、外科医师与手术及麻醉医师与麻醉三方面的关系才能有安全的手术。

14.jpg

马艳辉副主任医师进行病例讨论分享

  第三天上午的麻醉实操观摩结束,学员们表示意犹未尽,获益不少。简短午休后,下午迎来了两位教授的线上直播讲座,首先由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欧阳文教授带来题为“《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20版)》—术前评估”的讲座。在讲座中,欧阳文教授以两个病例引出老年患者术前评估内容的讨论,并介绍了老年患者各器官系统的评估情况。他总结到:老化使得所有脏器储备功能受损但个体差异大,需要综合评估老年患者的手术和麻醉风险。同时他进一步提到尽管ASA分级仍然是目前最常用的判断患者麻醉手术风险的综合评价工具,但ASA分级主要用于评估患者术前合并症情况且未考虑年龄等因素,单独应用时不能预测围术期风险;需与手术类型、衰弱评估等联合应用才有助于预测围术期风险。随后他给出了老年状态综合评估(CGA)的定义以及全面评价内容,并就围术期CGA(包括认知、功能、营养及衰弱状态)展开讲解并提出两点建议:1)应结合ASA分级和CGA对老年病人进行术前评估;2)术前尽可能改善老年患者的功能状态和营养状况,纠正导致围术期认知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提高老年人对手术应激的耐受性以降低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最后,他对《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20版)》的优点进行了总结,提到了动态综合平衡观的临床思维以及重视临床数据库构建围术期科学管理指南的重要性。

15.jpg

欧阳文教授对“《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20版)》—术前评估”进行解读

  简短休息后,由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梅伟教授进行题为“《老年患者围术期多模式镇痛低阿片方案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解读”的讲座。在讲座中,梅伟教授围绕老年患者术后急性疼痛流行病学现状,衰老相关生理改变对围术期疼痛管理影响,围术期疼痛伤害性刺激来源、疼痛分类与镇痛原则,术前宣教和疼痛评估,疼痛管理等方面对《共识》进行分析并给出推荐意见。这些意见包括:1)要结合患者增龄相关的痛觉感知改变依据个人机体病理生理改变,2)基于ERAS原则、根据不同疼痛来源和分类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案和镇痛药物,3)积极采用低阿片、多模式、预防性、个体化镇痛方案(OSMOPIA),以实现最大镇痛效果,最小不良反应和患者最佳满意度。

16.jpg

梅伟教授《老年患者围术期多模式镇痛低阿片方案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进行专家解读

  最后,经过结业考核,由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赵磊教授为学员们颁发结业证书并拍照留影,至此,《2021年老年麻醉临床技术新进展了培训班》(2021-18-01-006国)圆满结束。

17.jpg

学习班结业合影

  过去不平凡的一年给各位麻醉医生带来了巨大的考验。每位麻醉医生在新冠疫情面前勇往直前,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践行自己的初心。现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模式下,2021老年麻醉临床技术新进展培训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成功举办。随着医学的进步以及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病例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临床麻醉管理中。临床实践能否为老年患者带来最大获益是每一个麻醉医师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次老年麻醉临床技术新进展培训班将临床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尽可能为每一位学员提供最为详尽的理论解读和最接地气的临床实战演练观摩。我们希望此次培训班能够尽可能让每一位学员收获最新的理论知识,并能够有助于改善老年患者在手术麻醉中的长期转归,让老年患者从麻醉医师的临床实践中最大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