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国家老年疾病研究中心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临危不惧 屡次化险为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医疗队援汉记

发布时间:2020-04-03
字号:+-14
浏览次数:

  驰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迅速集结来自急诊科、呼吸科、感染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普外科的12名精兵强将,这支队伍汇入到北京驰援武汉医疗队当中,一路冲锋陷阵,成为了重症救治战场上的“尖刀连”。

1.jpg

永不放弃 他们与死神博弈

  1月30日,宣武医院医疗队的肖汉医生率先进入隔离病区开展工作。仅仅相隔一日,北京医疗队负责的第二个隔离病区投入使用后,宣武医院团队的护理人员也紧随其后,进入隔离病房。至此,全体队员抗疫之战正式打响。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作为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定点收治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艰辛程度,要加上一个“更”字。除了常规诊疗外,危重症患者的各种突发情况就像是一次次无情的“突袭”。刚到武汉时,可谓“遭遇战”频发。患者病情加重、突发病情不断变化,有的患者被急救车送来时命悬一线……抢救!不放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团队顶住压力,与“死神”一次次博弈。

2.jpg

  在孙雪莲护士长的带领下,宣武医院医疗队的8名护士迅速投入战斗,孙雪莲既是指挥员,又是排头兵,她承担着和别人相同的护理工作量,同时,还要保障大家的安全,检查队员们的防护装备,构筑安全防线。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她冥思苦想,设计合理的排班机制,确保队友劳逸结合。

  呼吸科副主任医师肖汉在这支团队中是最特殊的。他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别人是远道而来,他却是主场作战。面对几乎近在咫尺的父母,肖汉医生选择三过家门而不入,将所有思乡之情留于心底,毅然决然投入工作,他把从家乡学来的一身本领、对家人的思念都化作抗击疫情的力量。

3.jpg

  病床上的患者也都是肖汉的父老乡亲,听着熟悉的乡音,既舒心又揪心。大多数医务人员不懂武汉话,于是,肖汉就成为了病区里的“翻译”。“当我把患者的痛苦说给其他医护人员听时,我的心里也是非常难受。正因为这样,我一定要坚守在一线,让我的父老乡亲们健健康康走出隔离病房!”

投入战斗 展现钢铁意志

4.jpg

  徐跃峤医生在第一次进入病房时,因为承担着最繁重的任务导致身体近乎虚脱,她迅速调整气息、动作节奏,刚刚恢复了些体力,就又继续投入战斗,展现着钢铁般的意志。

5.jpg

肖凤艳(上)、陈洪云(中)、阮征(下)三位巾帼挑大梁

  肖凤艳、陈洪云两位护士都是呼吸科出身,具备非常强的专科知识与素养,在重症护理工作中胆大、心细,多次参与抢救,使患者转危为安。阮征护士在凌晨去往医院的路上扭伤脚踝,但仍坚持完成4小时重症班次。

6.jpg

邢正涛(上)、段洪超(中)、王长亮(下)勇挑重担

  邢正涛、段洪超、王长亮,三位男护士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尽显男儿本色,在重症护理的战场上,他们勇担重任,其他医护人员需要支援时,再苦再累也挺身而出。

7.jpg

  郭京是具有抗击非典经验的普外科护士,在这次重症患者造口护理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中,积极与院方造口专科护士进行沟通,指导大家伤口观察及造口袋的使用,将本专业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钢铁之师 战之能胜

  “宣武医院医疗队是一支钢铁之师,我对大家的评价就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是一支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这是领队李艳对团队的评价。

8.jpg

  李艳多次将命悬一线的重症、危重症患者抢救回来。一次,一位重症患者全身浮肿,在输液时护理人员很难找到血管。打通“生命通道”之路无比艰难,李艳果断要求使用深静脉穿刺的办法。为了保障无菌环境操作,李艳在原本防护服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层防护服和一层手套,在自己的感官进一步受阻的情况下,实现了近乎于“盲穿”的深静脉穿刺操作。

  李艳说,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每名队员都拼尽全力。李全瑞医生已经55岁,他像铁人一样屹立在重症抢救的最前沿。对他来说,这可能是职业生涯中最后一场大战,他毅然投入到战“疫”大军中。

9.jpg

  李全瑞医生也是首批投入战斗的医生之一。因为年龄大,很多人曾劝他不要第一个班次进入隔离病区,但是他说,正因为如此,他必须第一个上。在战斗初期面临未知时,丰富的临床经验就是最有力的武器。

  病区刚刚投入使用,一位40多岁的女患者被送了进来,憋喘相当严重,血氧饱和度只有80%多,情况十分危急。

  在治疗其他患者的间歇,李全瑞多次跑到这位女患者床前,帮她调整供氧设备,在病区首日开放经鼻高流量还不能完全匹配的情况下,旁人束手无策,李全瑞则采用鼻导管和储氧面罩同时使用的办法,帮这位患者渡过了最初的艰难时刻。